导语
【文眼】在现今社会现象中,以江苏超级联赛(“苏超”)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项目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呈现出令人瞩目的繁荣景象。其崛起虽带来了短期的流量狂欢,但长远发展仍需审慎观察。
作者:张宾
图片:来自网络
在“苏超”迅速走红之后,部分舆论将其与中国足球的发展联系起来,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拯救中国足球的“神奇法宝”。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苏超”的本质并非一个纯粹的足球IP,而是以足球为媒介的文旅产品。它并非按照传统赛事逻辑打造出来的商业项目,而是政府为促进当地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而推出的一项大型活动。这和近年来迅速蹿红的淄博烧烤、哈尔滨旅游等城市形象营销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中国,商业赛事的运营往往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赛事IP的生存环境愈发严峻。因此,单纯以商业逻辑来打造一个地方业余职业赛事是极为困难的,尤其是缺乏大额投资的情况下。
“苏超”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充分利用了政府资源,有效解决了场租、安保、票务等一系列硬成本问题。政府的主导作用为这一项目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更值得关注的是,“苏超”巧妙地运用了地域文化和足球情结的结合,成功激发了城市荣誉感和足球热情。在传播方面,项目团队充分发挥了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作用,使得“苏超”迅速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尽管“苏超”的初衷并非要打造一个高水平的足球赛事,而是希望通过足球吸引更多游客、促进经济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为江苏的足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年轻选手和业余高手因此获得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然而,“苏超”的未来发展仍需谨慎观察。作为一项“流量产品”,其繁华背后必然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一旦流量下降,政府方面是否仍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和资源来维护这一项目,这仍是未知数。
当然,“苏超”的模式并非不可复制。只要有足够的政府支持和地域文化的支撑,类似的项目完全可以在其他地方推广开来。然而,想要复制其火爆程度并不容易。这需要结合具体的地域特色和情感共鸣,以及有效的内容传播策略。
这场实验为我们揭示了体育产业中的本土化生存智慧。专业的体育赛事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而单纯依赖商业逻辑的体育赛事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只有将地方资源、公众情绪与体育赛事结合在一起,才能释放出更大的商业潜能。
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们不应该将其过分神话,但它确实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苏超”虽以文旅产品身份出现,但其仍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对中国足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些关于“苏超”拒绝中国足协指导的假新闻传播甚广,这让人感到难堪。事实上,“苏超”的足球赛事属性决定了其不可能脱离中国足协体系而独立存在。“金哨”马宁出现在“苏超”赛场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苏超”希望长久发展,就必须积极融入中国足球的职业-业余赛事体系之中。若能如圣保罗州足球联赛在巴西职业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样,成为中国职业体系的另一极,将是中国足球之幸。尽管这看似理想化,但仍值得我们期待。
总之,“苏超”作为政府主导的流量狂欢项目,虽然有其短期的繁荣和积极意义,但长远发展仍需审慎观察和努力。我们不应因其火爆而妄自菲薄,也不应忽视其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任何项目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