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的历史上,常常能看到一些“高薪低能”的球员。尤其在工资帽大幅度提升的时期,为了签约巨星或是保持阵容深度,很多球队不得不以高价签订了看似性价比极低的合同。这些典型代表们虽然拿着远高于他们实际贡献的合同,但并不能完全排除因伤病状态下滑等特殊情况。
首先,提到那些在工资帽暴涨时期成为“泡沫受害者”的球员。钱德勒·帕森斯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例。签约灰熊后,他只出战了95场比赛,场均得分仅7.2分,命中率也仅有39.3%。因反复的伤病和训练态度问题,他被球迷戏称为“场边模特”,其合同也被诟病为“史上最烂”。另一位尼古拉斯·巴图姆在签约黄蜂后,数据暴跌,攻防两端效率垫底,直到加盟快船后才逐渐找回状态。黄蜂队为追求“空间型前锋”的幻想付出了代价,而巴图姆的实际作用远不如底薪球员。
再看那些天赋异禀却始终未能兑现的球员。安德鲁·维金斯在森林狼时期,虽然场均得分达到19分,但效率低下且防守散漫,常被诟病为“公务员篮球”。直到加盟勇士后转型为3D球员才稍有起色,但其高额合同仍被戏称为“天赋浪费税”。另一位本·西蒙斯则因拒绝投三分和季后赛心理崩溃等问题,在交易至篮网后表现大跌,场均得分仅6.9分。
此外,还有一些被戏称为“数据刷子”的球员。哈里森·巴恩斯在独行侠时期虽然场均得分达到18分,但效率平庸且在关键比赛时隐身。托比亚斯·哈里斯在76人时期则占用了大量的薪金空间却未能提供相应的回报。
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因“过气球星”的标签而成为冤大头的球员。克里斯塔普斯·波尔津吉斯在独行侠时期出勤率低且季后赛表现不佳。而鲁迪·戈贝尔虽在爵士时期3次获得DPOY(最佳防守球员),但其高昂的年薪和明显的进攻端拖空间问题使其合同成为溢价明显的代表。
最后,特别提到了那些一人毁一队财政的球员。约翰·沃尔的合同问题使得火箭不得不送出首轮签并买断其合同,而乔金·诺阿则因频繁伤病使得尼克斯的重建之路更加艰难。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经理们的赌博式投资、工资帽的泡沫效应、数据的误导性以及球队对于“性价比”认识的转变等。2020年后,越来越多的球队开始更加注重合同的“性价比”,类似的垃圾合同已大幅减少,但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仍困扰着一些球队。未来,我们仍需警惕可能的溢价陷阱,如“文班亚马效应”所暗示的那样,摆烂队为留住人才可能再度制造溢价陷阱。